很多人都認為,運動員在職業生涯結束後就「結束了」?但是看看陳建州(黑人)和何凱成,他們都同樣曾經是一個運動員,依然可以走出自己的路,一路走來「運動」是如何改變他們的?曾經身為運動員的他們,又是如何看待下一代的「戶外教育」?
移工已是組成台灣社會的重要成員,因此撇開預設立場及標籤,閱讀「異鄉人的故事」更有其必要,透過陳凱翔及蔡雅婷的講座分享,我們會發現伸出援手、做出改變,並非難事。
我們處在數位溝通工具能輕易上手的時代,卻面臨不同世代、不同價值觀的挑戰,要如何連結社會,進而實現自己的願景,且看中華民國第一位數位政委唐鳳的分享。
林峻丞經營著記錄三峽故事的「甘樂文創」,另外,也從自身經歷出發,體悟社區中的孩子需要陪伴,因而創辦「小草書屋」,林峻丞步步實踐,與孩子一同踏上的旅程,只希望他們能長成健健康康的、希望無限的「青草」。
有感於孩子程度不一、學校死板要求寫交作業的現狀,施信源藉由「均一教學平台」實現「翻轉教學」,不僅實現教學成果,班上成績較全年級平均高出10分以上,更關鍵的是讓後段班學生跟著進步。施信源坦言,「能夠看到學生被拉起來的那一瞬間很過癮,那份喜悅不是教師界最高榮譽的師鐸獎能夠取代的。」
如果未來大人物能夠變成「未來CEO」,把自己的影響力擴大,台灣這座島嶼或許就能與世界又更接軌一些,但,這樣的熱情要如何延續、又如何突破同溫層?擔任大人物評審的梁浩軒認為,應該要有一個很好的平台,讓更多人注意到他們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