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歲的他,是工業工程系學生。22歲的他多了一個身分是「天氣即時預報」粉絲團主;26歲的他,還實現了「當店老闆」的夢想。唸著看起來有職場未來的科系,他沒忘記自己熱愛的事情,一邊實際地用工業工程訓練出來的成本管控能力,一邊逐夢。
從馬來西亞來到台灣唸書的她,始終無法融入大家,班遊、下課吃飯就是會忘記她,就算硬著頭皮加入,還是被忽略,「他們不是歧視我,而是不了解,台灣人就只知道英、美、日、韓,以及某方面的中國,還都是很片面的認識…」
社會充斥著各種「資訊落差」衍生出的問題,因為我們接受和理解資訊的門檻太高。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認為,常被忽略的社會議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它們需要極深度的社群行銷。讓他來告訴你,他和夥伴如何透過資訊設計的專業,取代過去我們習慣的表象論述、打破二元對立,促成各種立場社群之間的溝通。
許多人從小到大被教育著,街友是不事生產的「廢材」,但他們為什麼會失去家庭、為什麼會躺在那裡、為什麼會變成街友,我們又了解多少?其實失去一切的人生對我們而言,並非遙不可及。芒草心「街遊」專案社工將帶給你第一手心得,打破我們心中認為街友的「咎由自取」。
台灣在「公民參與」中,永遠都有解不完的遊戲副本要打。「沃草」執行長林祖儀深信這點,從推動罷免法規、割闌尾計畫、「國會無雙」到「總統給問嗎」,建立了立院和社會彼此溝通的機會,也真正從螢幕後的「鄉民」,轉換成實際投入社會運動的「公民」。林祖儀究竟如何建立肥肥的同溫層後,帶領年輕人跨出它?
因為對世界上各式各樣的工作感到興趣,從大學就開始「練習」工作的陳靜亭,想要找到喜歡又能養活自己的職業。在各式工作的轉換下,她懂得不同的職場語言,也因這樣的訓練,當她決定創業時,即使自認為已經準備好,但能夠讓客戶買單、同事理解,自己說得清楚的溝通力,卻是從每次的對話,開始練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