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五專唸的是電機科,畢業前夕,一個衝動,進入了藝術管理領域,因為從小學習竹笛,讓他有機會隨樂團到義大利演出。在義大利,他看見在地青年對家鄉的熱愛與投入,心想那我呢?我能做甚麼?2010年他決定回到家鄉鹿港,「返鄉服藝」,利用他的專長,努力營造充滿美學與藝術氛圍的鹿港小鎮。
他集結了一群在外地的鹿港青年,組織「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」,發起了「保鹿運動」,從最基礎的環境整理,到舉辦音樂會、老街夜間導覽等藝術策展,他說每月一次的保鹿運動,希望透過公共參與,重新建構人與人,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。
提到台灣地方創生的團體,三峽甘樂文創與鹿港囝仔絕對是名單中的佼佼者,在這場論壇中,林峻丞與張敬業分享他們的故事,期待能帶動更多人關心鄉里,激發更多從事社區營造的靈感。
鹿港是台灣發展最早的地方之一,有深厚文化底蘊與產業基礎,但因為時代變遷,使許多人外出討生活。近年來情況反轉,越來越多人返鄉或移居,並展開了新的生活方式,這也是今秋藝術節想告訴大家的事情。
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,來鹿港就是拜廟、逛老街、吃小吃,停留時間不長,再來的機率不大,要如何讓人們來此不僅是純觀光,而是長時間停留,並與當地有更多的連結?這是地方創生的目的,也是今年張敬業在橫街工作坊以「2019鹿港再發現」為主題的原因。
張敬業帶領著「鹿港囝仔」推行「返鄉服藝」的工作,在鹿港扎實的歷史文化土壤上,播下藝術的種子,讓整個鹿港小鎮成為一個展演空間。
送出的不只是便當,更是健康、關懷與愛。 從嘉義到全台灣各地偏鄉,有許多高齡長輩都有送餐的需求,目前也有許多基金會提供當地長輩送餐的服務,但是卻缺乏整合及資源分散的情形,讓長輩送餐形成缺口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銀色大門打造老人送餐整合平台,透過整合與媒合,讓各單位資源不再單打獨鬥,從嘉義的弱勢長輩開始,為長輩提供送餐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