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位跨性別女性,沒有什麼足以掛齒的學歷。曾經打滾過許多地方,看見不少人生冷暖,才曉得如何用愛去面對這個不公不義的社會。
從第一份《四方報》的網站工作開始,踏入了工程師相關工作,但最重要的不是工作技能的提升,而是學習到如何與各種東南亞地區的朋友相處溝通,也看見各式各樣不同的生命故事。
經歷職場上的不平等待遇以及歧視,從自己看見跨性別族群的共同問題。2009年,與同樣身為跨性別女性的另一半吳芷儀共同成立「性別不明行動聯盟」,並於2012年正式立案為「性別不明關懷協會」,兩人一起為跨性別族群爭取各種權益。
2013年,因為兩人的結婚事件而體會到,各項社會議題其實都有著關連性。伊婷關注的議題不再限於跨性別,在不少活動場合都能看到她出沒,而她也用這種方式,讓不同議題領域的朋友認識跨性別者。
2015年,嘗試運用自己工程師的能力,喚起社會對於低薪問題的注意,也間接改善了一些不認識的人的生活。認為一件事情無論花費多大的努力,只要有一個人受益,一切就是值得的。用愛去面對不公不義,用溝通去化解衝突。只要發現願意聽的人,她就願意去講,不論這個人在哪裡。
變性人、跨性別,這些一般認為「不男不女」的性別,其實可能比「考考妣妣」、「一夫一妻」還源遠流長。走過八年的性別平等倡議之路,跨性別工程師吳伊婷將帶我們細數,不同時代的性別觀。一起想想,到底是不男不女太奇怪,還是我們這些眼中只有「兩性」的人太狹隘。
她為自己在職場上的不平待遇發聲,引起廣大迴響,發現許多人都有相同煩惱。於是,2009年,她與她的跨性別伴侶吳芷儀,成立性別不明關懷協會,替跨性別者提供諮詢,也進行政策倡議。
誰說家鄉不能有好的工作機會? 鹿港囝仔由一群鹿港返鄉青年組成,從 2015 年起與保鹿運動協會聯合舉辦「今秋藝術節」,在充滿歷史感的空間從事表演藝術活動,讓在地居民對這個古老的城鎮有了新的想像。此外,他們也推出周邊計畫,像是「公共食堂」、「友善環境店家地圖」及「剩布計畫」,並推動夥伴創業計畫,鼓勵年輕人在家鄉尋找發展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