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溝通是彼此價值的折衝與理解,追求更美好的共同生活
【關於玖樓】
成立於2015年,租不到像樣房子的台北。
隨著人們工作的改變,單身的時間拉長了十幾年,對於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嚮往也不同於以往,加上房價高漲令人難以負擔。難道居住的選擇依然只有傳統家庭的三房兩廳,抑或彼此孤立隔離的雅房套房?我們相信好的居住環境除了硬體設備之外,亦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藉著空間的重新打造以及共同生活,我們希望在疏離的城市中重新建立社區,共同想像並實踐理想的生活環境。
玖樓於台北市區目前共經營管理12間公寓,約60名室友;過去一年半來則累計約110位室友、舉辦約60場大大小小的社區活動、累積1,000人次以上的參與,以及超過600份住宿申請單。
【關於共同創辦人】
潘信榮,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在學,關注都市再生與創新。曾參與社會企業「臺灣藍鵲茶」(現山不枯團隊),以里山倡議之精神推動城鄉再造。擔任2014年新北市雙溪低碳藝術季的專案助理,並在2013年中國山西省合順縣(許村)農村再生的藝術節,執行糧倉改建美術館的基地規劃。近來也執筆一些網路論壇的公共書寫。
王維綱,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畢業,「5% design action」執行團隊共同創辦人。推動台北環境友善好餐廳、癌症篩檢與防治、兒童青少年教育創新等社會議題的再設計。擔任「社計事務所」專案經理,推動大型園區規劃與社區共好之經營管理顧問。同時也是台灣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經理,推動當地六所大學的社會創新人才培育。
柯伯麟,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,也是「思為策略」社群行為與數據分析研究員。負責香港、台灣、馬來西亞政經社群研究,常見報於風傳媒、端傳媒等網路媒體。
一個空間集結了不同的個體,生活的樣貌也是眾人集體意識的呈現,可能是起居也可以是工作。這樣的空間活動型態在現代高速發展的城市中越來越普及,究竟哪些人正在共居?共居的型態有哪些?
都會中可以不冷漠,回到住處可以不孤單,且有五成的租屋者願意分享共同空間。一間公寓中有兩個家庭或一群人,回到家有如回到院落,藉此找回人與人間的互動與情誼,這就是正在打造的明日公寓。
這樣的共居是互利的,年輕人找不到好房子,而對叔叔阿姨來說,家裡這麼空,又想要一個伴,為什麼不試著讓年輕人進去住住看?透過空間的交換,也提供老年生活更多的選擇。
送出的不只是便當,更是健康、關懷與愛。 從嘉義到全台灣各地偏鄉,有許多高齡長輩都有送餐的需求,目前也有許多基金會提供當地長輩送餐的服務,但是卻缺乏整合及資源分散的情形,讓長輩送餐形成缺口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銀色大門打造老人送餐整合平台,透過整合與媒合,讓各單位資源不再單打獨鬥,從嘉義的弱勢長輩開始,為長輩提供送餐服務。